生态环境部公布全国先进典型案例,武汉两案例上榜
生态环境部公布全国先进典型案例,武汉两案例上榜
生态环境部公布全国先进典型案例,武汉两案例上榜极目新闻通讯员(tōngxùnyuán) 武生态
6月(yuè)5日,在2025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现场(xiànchǎng),生态环境部公布了2025年“美丽中国,我是行动者”先进典型名单(míngdān)。武汉市(wǔhànshì)江汉区北湖街道环保社区居民委员会《生态文明实践“4+融合”模式 为基层治理注入绿色动能(dòngnéng)》入选2025年社区环保公众参与(cānyù)先进典型案例名单;武汉市江汉区华中里小学《“鸟语‘华’香”打造多学科融合的生态教育(jiàoyù)体系》入选2025年学校生态环境教育先进典型案例名单。
北湖街道环保社区:实现生态(shēngtài)环保与文明实践良性互动
北湖街道环保社区,位于江汉区中部,辖区总面积0.24平方公里,居民小区22个,共建单位11家。近年来,北湖街道环保社区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社区资源为(wèi)依托,将促进(cùjìn)全领域、全地域、全社会(shèhuì)绿色低碳发展作为(zuòwéi)一项系统性工程,打造以生态文明为特色的高品质社区,实现生态环保与文明实践良性互动(hùdòng)。
该环保(huánbǎo)社区以社区党委为主体,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,将“五社联动”与绿色低碳(dītàn)深度融合,组建1支绿色低碳志愿服务总队和9支分队(fēnduì),形成(xíngchéng)“1+9+N”志愿服务体系。成功孵化绿色环保专业性社区社会组织2个,以公益(gōngyì)创投项目为载体连接资源,形成“社会组织—低碳项目—可持续发展”的良性循环。
将绿色低碳项目作为应用场景打造(dǎzào)的前提和基础,打造光伏智能座椅等应用场景10余个。建设(jiànshè)“共享(gòngxiǎng)手工坊(fāng)”“零碳循环超市”等五大低碳循环经济阵地,优化二手物品循环再利用良性运行机制,形成(xíngchéng)“回收再生产-售卖-资金扩充公益基金-基金激励”的闭环。引进四季美等非遗美食和“中华老字号”美食品牌,支持商贸企业开展“绿色购物节”活动(huódòng),打造武汉市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。
开展(kāizhǎn)“美丽北湖·全民低碳行动”,动员(dòngyuán)各年龄段居民化身“减碳达人”,在房前屋后、阳台屋顶“见缝种绿”“拆旧(chāijiù)植绿”。强化垃圾分类宣传,安装智能垃圾回收(huíshōu)箱(xiāng)18个(gè),回收大件垃圾、建筑垃圾100余吨。倡导绿色出行,增加步道、休闲绿道和非机动车道3公里,规划完善共享单车停车位9处,推进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30个。
建设(jiànshè)武汉戏码头文化街区,开展(kāizhǎn)多样化的绿色文化节目展演,打造“月月有节庆、周周有演出”的百姓大戏台(dàxìtái)。开展“碳索江湖-北湖”打卡活动,武汉市2024年六五环境日主场宣传(xuānchuán)活动、武汉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交流活动、百事无废公众教育项目武汉站等主题(zhǔtí)宣传活动,让居民群众在“碳”索美丽街区中深刻感受绿色低碳的意义。
江汉区华中里小学:构建(gòujiàn)起全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
江汉区华中里(lǐ)小学始建于1950年,坐落于武汉核心(héxīn)商圈江汉路步行街。1989年,全国首个小学生护鸟社团在(zài)华中里小学诞生,36年来,历经五任校长的接力传承,学校用行动让(ràng)保护自然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,成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的一面旗帜。
2009年,世界湖泊(húpō)大会(dàhuì)在武汉举行,学校承担了中日韩青少年交流活动分会场任务。2015年,学校与武汉市湖泊局合作,编发《美丽武汉 多姿湖泊》校本教材。自2017年起,学校每年暑假以“守护鸟之声 呵护湖之净 做生态小使者”为主题(zhǔtí),策划“爱(ài)我(wǒ)百湖——都市绿肺”“我家门口的湖泊”等科学调查实践活动。2022年11月5日,《湿地(shīdì)公约》第十四届缔约方(dìyuēfāng)大会在武汉开幕,学校40名学生登上开幕式舞台,用中、英、西、法四国语言向全世界发出倡议:“珍爱(zhēnài)湿地,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”
以“爱鸟护湖”为(wèi)基石,学校进一步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(de)广度与深度。2022年,学校联合多学科(xuékē)教师,设计出“自然 成长”系列校本丛书,涵盖(hángài)低年段《身边的环境》《垃圾(lājī)分类》、中年段《鸟》《湖泊》、高年段《湿地》《种植》等内容,引导(yǐndǎo)师生及家庭积极投身环保行动。2024年,学校以“鸟语‘华’香”课程为开篇,推动多学科融合。科学老师组织学生实地观鸟,美术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创作,乐队(yuèduì)同学采集鸟声作为音乐创作的素材。
学校先后投入100余万元(yúwànyuán),匠心打造了全国小学第一家湿地生态教育馆(jiàoyùguǎn)以及风能、太阳能(tàiyángnéng)教育基地。在繁华闹市的楼顶,这片独特的生态乐园成为自然与教育和谐共融的生动注脚(zhùjiǎo),为城市里的孩子提供了走进自然、了解湿地的学习平台。
36年的时光里,华中(huázhōng)里小学从观鸟起步,逐步构建起全方位的生态文明(wénmíng)教育体系,先后被中央、省、市10余家媒体报道百余次,学校(xuéxiào)(xuéxiào)先后接待国际国内环保专家百余人次,省内外来访者3000余人次。学校集“国际生态学校、国际湿地学校、国家级绿色学校和全国(quánguó)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示范学校”四项荣誉于一身。
更多(duō)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极目新闻”客户端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,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一经(yījīng)采纳即付报酬。

极目新闻通讯员(tōngxùnyuán) 武生态
6月(yuè)5日,在2025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现场(xiànchǎng),生态环境部公布了2025年“美丽中国,我是行动者”先进典型名单(míngdān)。武汉市(wǔhànshì)江汉区北湖街道环保社区居民委员会《生态文明实践“4+融合”模式 为基层治理注入绿色动能(dòngnéng)》入选2025年社区环保公众参与(cānyù)先进典型案例名单;武汉市江汉区华中里小学《“鸟语‘华’香”打造多学科融合的生态教育(jiàoyù)体系》入选2025年学校生态环境教育先进典型案例名单。
北湖街道环保社区:实现生态(shēngtài)环保与文明实践良性互动
北湖街道环保社区,位于江汉区中部,辖区总面积0.24平方公里,居民小区22个,共建单位11家。近年来,北湖街道环保社区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社区资源为(wèi)依托,将促进(cùjìn)全领域、全地域、全社会(shèhuì)绿色低碳发展作为(zuòwéi)一项系统性工程,打造以生态文明为特色的高品质社区,实现生态环保与文明实践良性互动(hùdòng)。

该环保(huánbǎo)社区以社区党委为主体,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,将“五社联动”与绿色低碳(dītàn)深度融合,组建1支绿色低碳志愿服务总队和9支分队(fēnduì),形成(xíngchéng)“1+9+N”志愿服务体系。成功孵化绿色环保专业性社区社会组织2个,以公益(gōngyì)创投项目为载体连接资源,形成“社会组织—低碳项目—可持续发展”的良性循环。

将绿色低碳项目作为应用场景打造(dǎzào)的前提和基础,打造光伏智能座椅等应用场景10余个。建设(jiànshè)“共享(gòngxiǎng)手工坊(fāng)”“零碳循环超市”等五大低碳循环经济阵地,优化二手物品循环再利用良性运行机制,形成(xíngchéng)“回收再生产-售卖-资金扩充公益基金-基金激励”的闭环。引进四季美等非遗美食和“中华老字号”美食品牌,支持商贸企业开展“绿色购物节”活动(huódòng),打造武汉市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。

开展(kāizhǎn)“美丽北湖·全民低碳行动”,动员(dòngyuán)各年龄段居民化身“减碳达人”,在房前屋后、阳台屋顶“见缝种绿”“拆旧(chāijiù)植绿”。强化垃圾分类宣传,安装智能垃圾回收(huíshōu)箱(xiāng)18个(gè),回收大件垃圾、建筑垃圾100余吨。倡导绿色出行,增加步道、休闲绿道和非机动车道3公里,规划完善共享单车停车位9处,推进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30个。

建设(jiànshè)武汉戏码头文化街区,开展(kāizhǎn)多样化的绿色文化节目展演,打造“月月有节庆、周周有演出”的百姓大戏台(dàxìtái)。开展“碳索江湖-北湖”打卡活动,武汉市2024年六五环境日主场宣传(xuānchuán)活动、武汉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交流活动、百事无废公众教育项目武汉站等主题(zhǔtí)宣传活动,让居民群众在“碳”索美丽街区中深刻感受绿色低碳的意义。
江汉区华中里小学:构建(gòujiàn)起全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
江汉区华中里(lǐ)小学始建于1950年,坐落于武汉核心(héxīn)商圈江汉路步行街。1989年,全国首个小学生护鸟社团在(zài)华中里小学诞生,36年来,历经五任校长的接力传承,学校用行动让(ràng)保护自然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,成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的一面旗帜。
2009年,世界湖泊(húpō)大会(dàhuì)在武汉举行,学校承担了中日韩青少年交流活动分会场任务。2015年,学校与武汉市湖泊局合作,编发《美丽武汉 多姿湖泊》校本教材。自2017年起,学校每年暑假以“守护鸟之声 呵护湖之净 做生态小使者”为主题(zhǔtí),策划“爱(ài)我(wǒ)百湖——都市绿肺”“我家门口的湖泊”等科学调查实践活动。2022年11月5日,《湿地(shīdì)公约》第十四届缔约方(dìyuēfāng)大会在武汉开幕,学校40名学生登上开幕式舞台,用中、英、西、法四国语言向全世界发出倡议:“珍爱(zhēnài)湿地,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”

以“爱鸟护湖”为(wèi)基石,学校进一步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(de)广度与深度。2022年,学校联合多学科(xuékē)教师,设计出“自然 成长”系列校本丛书,涵盖(hángài)低年段《身边的环境》《垃圾(lājī)分类》、中年段《鸟》《湖泊》、高年段《湿地》《种植》等内容,引导(yǐndǎo)师生及家庭积极投身环保行动。2024年,学校以“鸟语‘华’香”课程为开篇,推动多学科融合。科学老师组织学生实地观鸟,美术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创作,乐队(yuèduì)同学采集鸟声作为音乐创作的素材。

学校先后投入100余万元(yúwànyuán),匠心打造了全国小学第一家湿地生态教育馆(jiàoyùguǎn)以及风能、太阳能(tàiyángnéng)教育基地。在繁华闹市的楼顶,这片独特的生态乐园成为自然与教育和谐共融的生动注脚(zhùjiǎo),为城市里的孩子提供了走进自然、了解湿地的学习平台。

36年的时光里,华中(huázhōng)里小学从观鸟起步,逐步构建起全方位的生态文明(wénmíng)教育体系,先后被中央、省、市10余家媒体报道百余次,学校(xuéxiào)(xuéxiào)先后接待国际国内环保专家百余人次,省内外来访者3000余人次。学校集“国际生态学校、国际湿地学校、国家级绿色学校和全国(quánguó)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示范学校”四项荣誉于一身。
更多(duō)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极目新闻”客户端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,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一经(yījīng)采纳即付报酬。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